当前位置: 首页>>中国白频道>>正文

从明代德化瓷到现代中国白陈仁海

2014-01-21 14:11:07

从明代德化瓷到现代中国白陈仁海

 

明末清初的德化白瓷,胎质洁白,坯釉结合紧密,透光度极好。釉面光润如凝脂,光照之下,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,故在当时中国有“猪油白”“象牙白”之称。最负盛名的是瓷雕,尤以神仙人物为精巧。

一般说来,明清瓷雕有如下几个特点: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,如达摩的庄严,观音的慈祥,罗汉、和合二仙之类的诙谐;充分运用对比手法,如雕像的衣服,多取迎风飘动之势,一动一举,艺术感染力极强;“面部刻划细致,衣纹则深而洗练,主次分明”。由于德化地处闽中屋脊,众林密布,出入有大量野生动物,所以,除人物雕塑外,其他动物雕塑也甚为盛行,如虎、猴子、伏虎和尚、麒麟、坐狮等等,无不活灵活现,令人赞赏。

那么今日之中国白,传承了明代哪些真谛?又有哪些创新呢?我以为主要有三点:

一、薪火相传,不拘古制。

明代德化白瓷质地坚韧莹润,在白色中微闪黄或闪粉色,如肤似玉。当代中国白,利用德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选用当地上乘瓷土,并严格遵循古训练泥,以求正宗。然而,色泽同前朝略微有别,白度较高,质地纯净,使人一见顿然有静穆之感。而且,有些摆件和实用器的釉面经过特殊处理,看似无釉却有釉,使之既有德化瓷泥之本质美,又可用手触摸而不留污痕。比如“欢喜就好”弥勒佛,温润洁白,触摸如玉,被称为很好摸的中国白。

欢喜就好 中国白 陈仁海

作品:【欢喜就好】

二、技法独特,工艺繁复。

在明清多见的模压技术和整修艺术的基础上,陈仁海运用捏、雕、堆、贴、镂等多种技法,把德化泥料同当今中国白的精湛技艺,巧妙地融为一体。譬如,陈仁海创作的“携手共荣”双葫芦瓶,花瓶上镶嵌着呈怒放状的牡丹与菊花,但见花瓣薄如膜,花蕊细长如丝,花开时的质感和层次感,均被表现得惟妙惟肖、淋漓尽致。由此可见,“中国白”之精雕细琢程度到了无以复加之地步,代表了当今德化白瓷的最高水平。

携手共荣 中国白 陈仁海

作品【携手共荣】

三、顺应潮流,敢为人先。

瓷器烧造是一门“泥与火”的艺术,但是,这门艺术又跟国家当时的经济实力、社会思潮、文化心态等有关。尤其在瓷器的造型与装饰上,折射出时代的文化倾向、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,以及社会的民风与生活习俗等现象。明末清初,德化瓷雕多见观音与神仙造像,是因为战乱和时局动荡,人们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陈仁海之中国白,当然亦要反映一种心境。他以敏锐的洞察力,领会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,及时地为瓷雕作品注入了时代精神——和谐。他推出一系列与时代主旋律相呼应的新品种,并在作品的造型与涵义上,精心设计、匠心独运,达到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地步。

例如,上述为纪念胡锦涛主席接见来访的中国台湾三位党主席,陈仁海设计制作的“携手共荣”双(联体)葫芦瓶,构思巧妙:作品高88厘米,已见含义。而古之“葫芦”,寓意“福禄”,如今,对称的一双葫芦瓶,又似一个大“囍”字和“共”字,寓意两岸合作,双喜双赢,以示创作者对“海峡两岸人民期盼携手共荣,促进祖国统一”的美好心愿。又如,被尊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、投保5.6亿元的“世博和鼎”。其造型源于传统,寓意则深远:鼎身饰以中国吉祥纹和世界和平标志性符号,隐含北京奧运记忆与上海世博精神完美交融、天长地久。鼎内的玉兰花、梅花、牡丹花、菊花竞相怒放,呈现一派既和谐又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该鼎尺寸高达130厘米,直径70厘米,形体浑然壮观,为古今德化之最。据报道,为了让这件庞然大物“万无一失”地从德化运抵世博会福建馆,福建主办方当时曾以10万元重金,向全球征集运输方案。

“中国白”的许多创作,以极品面目出现,又被众多的大家所认可与看好。显而易见,这些作品,亦必将会以无愧于极品的面目,传世于后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