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>油画鉴赏>>正文

蒙克《呐喊》苏富比拍卖的天价油画

2014-08-25 15:06:38

蒙克《呐喊》

《呐喊》又名称《尖叫》 ,是挪威画家爱德华.蒙克1893年的作品。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。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。作品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迸发,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。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。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,分别是藏于奥斯陆孟克博物馆的版本、藏于国度画廊的版本 、藏于孟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,和彼得.奥尔森的珍藏版本。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。自1994年起,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,幸亏皆失而复得。

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,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,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。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,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。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:

“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——路的一边是城市,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。我又累又病,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–太阳正落山–云被染得红红的,象血一样。“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;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。我画下了这幅画–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。那些色彩在尖叫–这就是‘生命组画’中的这幅《呐喊》。”

蒙克曾经这样描述:“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,太阳快要落山时,突然间,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,一阵忧伤涌上心头,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,是血与火的空间。朋友相继前行,我独自站在那里,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,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。”

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,以讴歌“生命、爱情和死亡”为基本主题,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,揭示了人类“世纪末”的忧虑与恐惧。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《呐喊》,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,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。在这幅画上,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,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,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,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在这幅画上,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。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。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,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。他捂着耳朵,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,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;否则,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,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。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,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。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,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,完全是漫画式的。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,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。“只能是疯子画的”,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。

在这幅画上,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。虽然蓝色的水、棕色的地、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,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,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。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: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,给人以不祥的预感。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;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。同样的紫色,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。而他的手和头部,则留在了苍白、惨淡的棕灰色中。

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。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,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。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,充满粗犷、强烈的节奏。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。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,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。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,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《星夜》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。蒙克在这里,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,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。如此,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。

呐喊价值

在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早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,蒙克的旷世经典《呐喊》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,最终以1.07亿美元落槌,加上佣金为1.199亿美元,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。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是毕加索1.06亿的《裸体、绿叶和半身像》。

蒙克总共创作了4个版本《呐喊》,这次拍卖的是他1895年创作的版本,由挪威商人彼得·奥尔森收藏,他的父亲托马斯·奥尔森是蒙克的朋友、邻居及艺术赞助人。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《呐喊》。

拍卖商介绍,这幅《呐喊》与其它版本相比较,有几个“特别出色之处”:色彩最为鲜明;四个版本中唯一由苏富比拍卖的这件《呐喊》蒙克亲手为画框上漆,并题下诗句纪录创作灵感;画中背景两人其中一人向外望向市景。本作于数十年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术馆短期展出过。

世界名画 | 买油画 | Oil Painting Reproductions | Paintings For Sale